承 諾
The
Revolution's
Promise
族群形成
猶太
・公元前2000年
應許之地由來
猶太教經書《希伯來聖經》記載,耶和華將中東從尼羅河至幼發拉底河的土地應許給猶太人,曾建以色列王國,包含耶路撒冷聖城;該地於猶太教中又稱「應許之地」、「迦南地」及「流奶與蜜之地」。
・公元前586年
流亡的民族
以色列王國及猶大王國分別被亞述人及巴比倫征服,猶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開始長達2000多年的流亡,分散歐洲各地。猶太人心中的「應許之地」先後被不同國家統治。
族群形成
巴勒斯坦
135年 ── 「巴勒斯坦」的由來
古羅馬帝國平定猶太人第三次革命,將猶太行省改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
621年 ── 耶路撒冷成為伊斯蘭教第三聖城
伊斯蘭教《可蘭經》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上登霄石抵達天堂,與真主對話,稱為「夜行登霄」。自此,耶路撤冷成為了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城。
638年 ── 巴勒斯坦伊斯蘭化
阿拉伯帝國攻佔巴勒斯坦,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移民至巴勒斯坦地區;此後巴勒斯坦原住民逐漸伊斯蘭化。
1516年 ── 鄂圖曼帝國佔領巴勒斯坦
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鄂圖曼帝國佔領巴勒斯坦地區,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失去該地區的控制。巴勒斯坦地區住民自638年開始一直居住於此至現在,信仰伊斯蘭教。
民族主義興起
猶太
・十九世紀初
猶太復國主義形成
猶太復國主義(即錫安主義 Zionism)興起,號召猶太人回歸應許之地,建立一個被世界所承認、屬於猶太民族的國家,而不再是身處各國的少數民族。1897年,在瑞士召開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其後猶太人陸陸續續移民至巴勒斯坦。
・1933-1945年
歐洲反猶高峰
自希特拉執政後,納粹德國以至歐洲的反猶情緒達到高峰。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將猶太人從社會中排除,更在1942年通過《最終解決方案》執行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約600萬猶太人遭到殺害;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納粹德國倒台,猶太人對於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以保障自己生存權利的渴望更為強烈。
民族主義興起
巴勒斯坦
・十九世紀末
巴勒斯坦民族意識形成
鄂圖曼帝國管治晚期,管治問題、現代化落後問題不斷,令巴勒斯坦居民產生希望獨立改善現況的念頭,巴勒斯坦的民族意識開始形成。
・1920年
民族自決的願望落空
一戰後,鄂圖曼帝國戰敗,巴勒斯坦地區的去向由國際聯盟 (聯合國前身,由英美法等國把持) 決定。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原則,但被英國阻撓。英國政府表明支持猶太人於該地復國,國際聯盟亦將巴勒斯坦地區置於英國的託管統治底下。巴勒斯坦居民獨立建國的希望落空。
・1920s -1947年
生存空間減少
在猶太復國主義的影響下,大量猶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地區,並在此購買土地,巴勒斯坦住民生存空間遭到壓縮。據《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指,巴勒斯坦人的認同感「幾乎與現代政治猶太復國主義的產生時間完全相同……這種認同感包含對國家的愛、改善社會的願望、對巴勒斯坦的宗教感情和對歐洲人的掌控的反對。」
紛爭開端
1947年
巴勒斯坦分治方案
二戰後,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決定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聖城耶路撒冷則由聯合國管理:佔當地總人口 67% 的巴勒斯坦人獲分 44% 土地,而佔當地總人口 33% 的猶太人獲分 56% 土地。巴勒斯坦人及周邊阿拉伯國家均認為此方案並不公平,而且猶太國獲分的土地較為富饒。
1948年
1948年5月14日 ── 以色列立國
聯合國及猶太人沒有正視巴勒斯坦人及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於1948年通過《以色列獨立宣言》。以色列國宣佈成立。周邊阿拉伯國家旋即開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948年5月14日,猶太全國議會集會宣讀《以色列獨立宣言》的一刻。
中東戰爭
1947年後至今,總共爆發五次大規模戰爭,皆以以色列獲勝;即使在戰後,零聲衝突仍然不斷。
1948年
第一次中東戰爭
阿拉伯人認為,自己過去1000年都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生活,而猶太人正在搶奪他們的家園;阿拉伯地區國家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但無果。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立國翌日,埃及、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國進軍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藉英美支持,最後獲得勝利。期間,超過90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或逃離家園,成為難民。此次大逃亡被稱為「大災難」(Nakba),每年的5月15日則定為「災難日」以作記念。
1967年
第三次中東戰爭 (六日戰爭)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又稱六日戰爭。以色列以「先發制人防守」為名,主動進攻周邊阿拉伯國家,取得勝利,對阿拉伯國家造成重大打擊。以色列於是次戰爭成功控制巴勒斯坦全境,並佔領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及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 (West Bank) 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以色列於六日戰爭成功控制巴勒斯坦全境
以巴「衝突」
1967年 - 現在
約旦河西岸殖民
六日戰爭後,以色列拒絕跟隨《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將國土還予巴勒斯坦人,並在巴勒斯坦人聚居的約旦河西岸地區進行殖民:一方面讓大量猶太人移居到約旦河西岸,另一方面建立「屯墾區」,用推土機強行拆毀巴人房屋;在各地築起隔離牆,區分巴人及猶太人居住地:巴人進入猶太區域需要檢查證件才可獲得放行;同時控制約旦河水資源,一牆之隔,猶太區域有游泳池供小朋友嬉水,巴人區域則實施制水,每個巴人的家庭都有一個儲水箱。
1987年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1st Intifada)
1987年12月8日,一輛以色列軍車衝撞一輛巴勒斯坦工人返回加沙的車輛,導致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方堅稱司機失控,是一場事故,但許多巴勒斯坦目擊者認為,衝撞是蓄意行為;他們怒火中燒,加上以色列政府長年累月的歧視政策,巴勒斯坦人決定走上街頭抗議,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俗稱巴解,或法塔赫) 帶領。
起義中,巴勒斯坦人創造出以落後「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方式,例如在街頭投擲石塊、自製燃燒瓶等,與現代武裝的軍警對抗;採用遊行、罷工、抵制美國以色列貨物等和平方式,不與佔領當局合作。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1987-1993)的畫面
和平的嘗試
1993年
奧斯陸和平協議 (Oslo Accord)
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簽署和平協議:以色列承諾從加沙走廊及約旦河西岸部份地區撤軍,並讓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則承諾拒絕使用暴力,並承認以色列為合法獨立國家。
1993年-2006年
和平希望落空
1995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被以色列極端民族主義支持者刺殺,右翼鷹派掌政,繼續在約旦河西岸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治地區) 建立屯墾區,驅趕當地巴勒斯坦民眾離開。
哈瑪斯武裝團體在1987年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崛起,以摧毀以色列為目標得到一定民眾支持。於1993年至2006年期間發動多起自殺式襲撃,因為他們視奧斯陸和平協議為不平等條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並未容許擁有軍權及財政權,只有行政權力,變相巴勒斯坦住民成為了以色列的二等公民;同時以色列的侵略並未停止。
和平協議至今名存實亡。
奧斯陸和平協議 (Oslo Accord)
衝突不斷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2000-2005)的畫面
2000年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2nd Intifada)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不滿奧斯陸和平協議沒有實際執行,遂發起第二次起義,攻撃以色列軍隊及平民,巴勒斯坦人視之為反抗外族佔領的解放戰爭,而以色列則視之為恐怖活動。雙方都有殺害平民,是次起義持續五年之久。
2006年
哈瑪斯獲得立法會選舉勝利
2006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舉行民主選舉,哈瑪斯於選舉宣言刪除「摧毀以色列」的呼籲,改為「建立一個以耶路撤冷為首都的獨立國家」。基於過往哈瑪斯對待以色列的強硬態度,成功於此次民主選舉中在立法會獲得過半數議席。但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當權組織法塔赫,擔心哈瑪斯掌政會喪失西方的人道援助,故不承認選舉結果,至今仍未再舉行民主選舉。
2007年
哈瑪斯奪取加沙走廊
哈瑪斯斯通過戰爭從法塔赫全面奪取加沙走廊的控制權,約旦河西岸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治。以色列遂開始嚴密封鎖加沙走廊,阻絕陸海兩路的運輸路線,讓加沙民眾長期陷入缺水缺糧的困境至今。哈瑪斯並經常向以色列發動火箭襲撃,以色列則以空襲報復。
2008年
加沙戰爭
由於以色列沒有按照停火協議規定,解除對加沙地帶的封鎖,所以哈馬斯不願意延長停火協議期限。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以哈馬斯不願意延長停火協議及襲擊以色列領土為由,對加沙發動武裝侵略。
以色列以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取得勝利,對加沙發動多輪空襲導致超過4000巴勒斯坦人受傷、1400人死亡,加沙基建遭到嚴重破壞,巴勒斯坦平民傷亡慘重,造成人道危機。
是次衝突為西方輿論的轉捩點,一直以來西方媒體的報導傾向支持以色列,但隨著視訊科技的發達,讓不少關注巴勒斯坦人困境的民間報導得以觸及全世界。
2018年
美國國務院認定哈瑪斯為恐怖組織
2021年
以「防疫」為由的衝突
2021年4月13日是齋戒月的開始。齋戒月是伊斯蘭教重要節日,巴勒斯坦人會在齋戒月於耶路撒冷集會祈禱,但以色列警方以防疫為由,限制巴勒斯坦人進入清真寺,巴勒斯坦人產生不滿。自齋戒月開始以巴雙方每晚都在耶路撒冷發生衝突。
5月7日是齋戒月最後一個重要日子,同時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日,為紀念六日戰爭中收復耶路撒冷。當日大批以色列警察進駐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山,當時有約7萬名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內參加祈禱。雙方在晚上發生大規模衝突,其後雙方衝突升級,最終達成協議於21日停火。
2023年
加沙戰爭
以色列軍隊由年初到年中,經常進入位於約旦河西岸的傑寧難民營搜捕,並實施空襲,做成眾多巴勒斯坦平民傷亡。同年10月,位於加沙的哈馬斯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襲撃以色列南部作為回應,而以色列則報復以全面封鎖加沙,並空襲加沙的平民設施,戰爭一直延續至今。
媒體經常以「哈馬斯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襲撃以色列南部」作為戰爭的開端,卻鮮少提及以色列軍隊年初對於巴勒斯坦平民的殺害。